凯发体育下载注册登录中新網12月26日電據央行網站消息,為維護年末流動性平穩,2022年12月26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160億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為2.00%和2.15%。(中新財經)圖自央行網站搜索復制【編輯:宋宇晟】記者吳曉璐 臨近年底,部分徘徊在退市邊緣的*ST公司動作頻頻,部分公司施展“財技”意圖保殼。 12月23日晚間,*ST吉藥收到深交所關注函,深交所對公司近期披露的收到業績補償款、債權轉讓和債務豁免等事項進行問詢,并要求公司結合回復補充說明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是否存在通過虛構交易、故意遺漏重大信息等方式規避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的情形。 據記者梳理,除了做大收入、破產重整、并購重整外,今年大股東進行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的案例增多,但基本都會受到交易所問詢或關注。 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注冊制改革以來,監管部門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退市新規,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通過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等行為進行保殼。但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有進有出成為資本市場大勢所趨。另外,對投資者而言,切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要去賭上市公司保殼是否成功。 大股東無償贈與、債務豁免 力促凈資產轉正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12月25日,A股共有55家*ST公司。其中,25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凈資產為負,15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且扣非前后凈利潤為負。若不考慮審計意見,綜合來看,有32家公司面臨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風險(8家同時觸及“營業收入+扣非前后凈利潤”和凈資產指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上市公司凈資產為負,大股東往往采用無償贈與或債務豁免的方式“奮力”將凈資產轉正。 *ST吉藥三季報顯示,公司凈資產為-7.3億元。12月19日至12月21日,公司先后披露了《關于收到業績補償款的公告》《關于收到債權轉讓通知的公告》《關于收到債務豁免函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綜合來看,*ST吉藥收到王平平委托梅河口亞利大健康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支付的業績補償款15854.43萬元,將對公司本年度凈利潤、凈資產指標及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另外,公司控股股東盧忠奎合計受讓公司3.57億元的債權,并決定單方面、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可變更、不可撤銷的豁免前述全部債務,并將債務豁免計入資本公積。 對此,深交所要求*ST吉藥補充說明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是否存在通過虛構交易、故意遺漏重大信息等方式規避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的情形。 除了豁免債務,還有公司股東大手筆無償贈與。*ST吉艾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以及凈資產分別為0.5億元、-3.34億元、-3.71億元和-11.68億元。12月19日,*ST吉艾公告稱,公司新控股股東“山高速香榆”擬向公司無償贈與不低于7億元現金資產,并稱該贈與無附義務、不可撤銷。 深交所對*ST吉艾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本次捐贈的原因及商業合理性,本次捐贈資金的最終來源,以及是否存在與公司保留上市地位或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等相關的協議或安排,是否存在其他尚未披露的協議或安排。 此外,12月23日,*ST順利公告稱,公司股東深圳華涵擬向公司現金捐贈不低于3000萬元,并稱該贈與無附義務、不可撤銷。12月13日,*ST亞聯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大連永利商務發展有限公司擬豁免對公司債務16249.76萬元,該債務豁免為單方面、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可變更、不可撤銷之豁免,豁免的債務金額將計入資本公積;同時公司關聯方良運集團擬將其持有的凈資產為8088.84萬元的運啟元100%股權無償贈與公司,預計對公司凈資產影響8086.41萬元。 上述資本運作均受到交易所關注和問詢。 “退市新規實施以后,上市公司通過營收管理保殼空間有限,大股東通過向上市公司注入新資產、無償贈與、以及債務豁免等方式進行保殼的行為增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是,大股東如果無法改變上市公司虧損的局面,僅通過無償贈與或債務豁免的方式保殼,成本是高昂且無法回收的,而且公司仍然面臨退市風險。上市公司大股東需要認清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的大趨勢,有進有出才是健康的狀態。 破產重整加速 突擊做大收入成監管重點 破產重整也是上市公司解決債務危機的方式之一,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在完成破產重整后,并未恢復持續經營和盈利能力,沒有真正改善上市公司質量,因而被市場稱為“保殼式重整”。 12月22日和12月23日,*ST安控、*ST雪萊、*ST博天和*ST中安4家公司先后發布重整計劃執行完畢的公告。因2021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歸母凈資產為負,4家公司股票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據記者梳理,4家公司從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請到裁定確認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均不超過2個月。4家公司在公告中坦言,公司重整計劃的執行完畢,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本次重整將對公司2022年度的凈資產和凈利潤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公司后續經營和財務指標如果不符合上市規則等相關監管法規要求,公司股票仍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的風險。 此外,還有*ST方科、*ST海核、*ST尤夫等多家公司正在推進重整計劃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除權事項。 為了應對“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扣非前后凈利潤孰低者為負”的退市指標,突擊做大收入也成為上市公司保殼的一種方式。今年三季度,*ST未來實現營業收入9.67億元,占前三季度的比例為96.31%,較第二季度環比增加9.47億元。對此,上交所發出問詢函,要求該公司說明收入確認依據及合理性,是否存在以總額法代替凈額法核算的情形。 實際上,自2021年年報披露后,監管部門就對上市公司單季度收入突飛猛進高度關注,并督促會計師勤勉盡責,就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出具專項核查意見,對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認定進行核查。 鄭志剛認為,目前,上市公司大股東保殼的動力在于殼資源依舊存在價值。 談及如何降低上市公司股東保殼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尹中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需要嚴格規范大股東和上市公司行為,確保其在法治化軌道上運行,并根據實踐及時完善規則,堵住監管漏洞。 中介機構須當好“看門人” 投資者應擦亮眼睛 今年是退市新規實施的第二年,也是退市新規財務類退市指標真正發揮威力的一年,已經有42家公司強制退市,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有39家。 目前,資本市場主要有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上市公司主要通過調節財務類指標進行‘保殼’,其他三類情形中,上市公司施展‘保殼’手段的空間不大。”德恒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財務類指標看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時,考察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凈資產3個財務指標,以及審計意見。”陳波進一步表示,相應地,上市公司常見的“保殼”手段有三類,一是實施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或者雖然有關但屬偶發的交易,甚至虛構無商業實質的交易,以增加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二是通過接受關聯方的無償捐贈、債權人豁免債務、接受政府補助等方式增加凈資產;三是要求中介機構出具違規審計意見等。 除了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外,中介機構也應把好關。“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要在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方面嚴格履行把關責任。如果中介機構把好第一道關,上市公司大股東會更加審慎地采取保殼行為。”鄭志剛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部分*ST公司的貼吧中,仍有投資者傾向于“賭”公司保殼成功。對此,尹中立表示,二級市場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堅持價值投資,遠離風險警示股,不要賭上市公司保殼是否能成功。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深入,“殼公司”“僵尸企業”最終將退出市場。【編輯:彭婧如】
博乐体育官网在线下载中新網12月27日電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網站消息,12月27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金融統計工作會議順利召開。 文章稱,2023年,上海金融統計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統計制度會議精神,扎實推進金融統計工作質效雙升。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堅持“質量為先”的數據理念,牢牢守住金融統計工作的生命線;二是堅持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全面推動金融綜合統計工作走深走實,保證各項統計精準對標;三是加強組織建設,強化統籌協調,加大科技支持統計力度,鍛造新時代統計人才隊伍。(中新財經)搜索復制【編輯:宋宇晟】臨近年末時點,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DR001)連續5個交易日低于1%。 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12月27日,DR001加權平均利率較前一交易日再度走低,截至14時報0.5745%。這是自12月21日起,連續5個交易日DR001加權平均利率低于1%。 同時,隔夜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也連續5個交易日低于1%。 盡管隔夜資金價格降至低點,但央行仍在持續加碼逆回購。 12月27日,央行開展7天期1940億元和14天期140億元逆回購操作,因有5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當日實現凈投放2030億元。 12月19日重啟14天期逆回購以來,央行的逆回購操作一直處在高位,上周(12月19日-23日)央行在公開市場累計進行了7530億元逆回購操作,凈投放7040億元,本周央行通過逆回購凈投放的規模連續擴大到超過2000億元。 天風證券認為,12月央行進一步加大流動性支持,起因是應對理財贖回,穩定金融市場,但是從近期觀察,主要還是因為全國疫情蔓延帶來全國生產、消費和生活的顯著影響,主要指標均再度下探,央行再度顯著釋放流動性。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則將資金面寬松的主要原因歸于央行釋放流動性以避免風險擴散。他指出,11月末以來,隨著防疫政策優化、地產支持力度加碼、經濟預期好轉,債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財凈值普遍受損,導致投資者紛紛將理財贖回,理財產品贖回潮導致債市震蕩加大,為了提振投資者信心,阻斷集中贖回,央行呵護資金面的態度依然明確,流動性投放保持合理充裕。 隨著進入年末最后一周,東方金誠指出,資金壓力將季節性走高,即便央行加大逆回購投放力度,資金面波動也會加大。 12月27日,能夠跨年的7天期資金價格開始小幅走高,DR007截至發稿報1.9205%,7天期Shibor則站上2%,報2.0040%。 明明則認為,以維護年底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目標,預計央行短期內還將維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盡管上周隔夜和7天利率大幅寬松,但本周7天資金將進入跨年階段,預計將會面臨一定的抬升壓力。參考央行放量了14天逆回購,但由于14天資金已進入跨年階段,因此其走勢與7天、隔夜相背離,呈現持續抬升的狀態,可見跨年資金壓力仍存。另一方面,臨近跨年時點,銀行在MPA等信貸考核壓力下融出意愿降低,疊加雙節臨近而現金需求回升,年底資金面波動收緊的可能性仍存,但在央行干預下,預計不會對市場產生劇烈的震蕩。”【編輯:彭婧如】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夏賓)為解決通脹難題,在2022年不斷收緊貨幣政策的全球各大經濟體,掀起了近年來范圍最廣、程度最強的一股“加息潮”。 在年內加息7次、累計上調425個基點的美聯儲引領下,歐洲央行以及英國、冰島、挪威、加拿大、韓國、菲律賓、巴林、新西蘭、匈牙利、波蘭、墨西哥、秘魯、阿根廷、南非等經濟體的央行都參與到加息“大軍”之中。 據中新社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內已有約90個經濟體的央行執行加息,加息總次數超300次,其中單次大幅加息至少75個基點的情形并不少見。 在中國央行原行長助理張曉慧看來,“加息潮”可能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金融穩定風險。而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顧過往幾十年中國所經歷的內外部考驗,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首先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正如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此前所言,貨幣政策服務經濟,不同國家的經濟基本面不一樣,金融環境不一樣,貨幣政策也理所當然應該不同,這個道理就像不同的人穿不同的鞋子,不同的經濟要實行不同的貨幣政策。“中國作為經濟大國,更應該立足自己的國情自主實施貨幣政策。” 張曉慧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是少數仍然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保持了政策定力。貨幣當局在金融支持抗疫中既沒有“大水漫灌”,也未采用量化寬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更多的是通過改革的手段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在匯率波動、國際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要堅定“以我為主”,這其中最核心含義就是穩增長要放在貨幣政策最為重要的位置上,要通過貨幣政策各種工具操作來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運行。 今年以來,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中國央行先后兩次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資金;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項目建設;持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發放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設立設備更新改造等專項再貸款。 《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要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連平認為,中國從自身實際出發,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繼續針對性地實施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跟隨著美國加息,收緊相關政策。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中國保持這個政策基調不動搖。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也表示,與新興經濟體或發達國家輸入性通脹飆升的情況不同,當前中國有效需求相對不足,通脹尤其是核心通脹較低,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的目標下預計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助力經濟穩增長。 對于明年的貨幣政策走向,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劉國強指出,2023年的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總量要夠,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 結構要準,則需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中新社記者說,2023年,美聯儲可能將于上半年結束加息,終點利率可能接近5.25%至5.5%。如此背景下,預期中國貨幣政策還將以實現內部均衡改善為首要目標,兼顧外部均衡,在貨幣政策相機抉擇的模型應用中,給予內需恢復、就業穩定、內生結構優化、國內物價穩定相對更高的影響因子,以我為主,動態優化。(完)【編輯:孫靜波】記者吳曉璐 臨近年底,部分徘徊在退市邊緣的*ST公司動作頻頻,部分公司施展“財技”意圖保殼。 12月23日晚間,*ST吉藥收到深交所關注函,深交所對公司近期披露的收到業績補償款、債權轉讓和債務豁免等事項進行問詢,并要求公司結合回復補充說明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是否存在通過虛構交易、故意遺漏重大信息等方式規避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的情形。 據記者梳理,除了做大收入、破產重整、并購重整外,今年大股東進行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的案例增多,但基本都會受到交易所問詢或關注。 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注冊制改革以來,監管部門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退市新規,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通過無償贈與和債務豁免等行為進行保殼。但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有進有出成為資本市場大勢所趨。另外,對投資者而言,切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要去賭上市公司保殼是否成功。 大股東無償贈與、債務豁免 力促凈資產轉正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12月25日,A股共有55家*ST公司。其中,25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凈資產為負,15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且扣非前后凈利潤為負。若不考慮審計意見,綜合來看,有32家公司面臨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風險(8家同時觸及“營業收入+扣非前后凈利潤”和凈資產指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上市公司凈資產為負,大股東往往采用無償贈與或債務豁免的方式“奮力”將凈資產轉正。 *ST吉藥三季報顯示,公司凈資產為-7.3億元。12月19日至12月21日,公司先后披露了《關于收到業績補償款的公告》《關于收到債權轉讓通知的公告》《關于收到債務豁免函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綜合來看,*ST吉藥收到王平平委托梅河口亞利大健康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支付的業績補償款15854.43萬元,將對公司本年度凈利潤、凈資產指標及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另外,公司控股股東盧忠奎合計受讓公司3.57億元的債權,并決定單方面、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可變更、不可撤銷的豁免前述全部債務,并將債務豁免計入資本公積。 對此,深交所要求*ST吉藥補充說明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是否存在通過虛構交易、故意遺漏重大信息等方式規避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的情形。 除了豁免債務,還有公司股東大手筆無償贈與。*ST吉艾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以及凈資產分別為0.5億元、-3.34億元、-3.71億元和-11.68億元。12月19日,*ST吉艾公告稱,公司新控股股東“山高速香榆”擬向公司無償贈與不低于7億元現金資產,并稱該贈與無附義務、不可撤銷。 深交所對*ST吉艾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本次捐贈的原因及商業合理性,本次捐贈資金的最終來源,以及是否存在與公司保留上市地位或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等相關的協議或安排,是否存在其他尚未披露的協議或安排。 此外,12月23日,*ST順利公告稱,公司股東深圳華涵擬向公司現金捐贈不低于3000萬元,并稱該贈與無附義務、不可撤銷。12月13日,*ST亞聯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大連永利商務發展有限公司擬豁免對公司債務16249.76萬元,該債務豁免為單方面、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可變更、不可撤銷之豁免,豁免的債務金額將計入資本公積;同時公司關聯方良運集團擬將其持有的凈資產為8088.84萬元的運啟元100%股權無償贈與公司,預計對公司凈資產影響8086.41萬元。 上述資本運作均受到交易所關注和問詢。 “退市新規實施以后,上市公司通過營收管理保殼空間有限,大股東通過向上市公司注入新資產、無償贈與、以及債務豁免等方式進行保殼的行為增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是,大股東如果無法改變上市公司虧損的局面,僅通過無償贈與或債務豁免的方式保殼,成本是高昂且無法回收的,而且公司仍然面臨退市風險。上市公司大股東需要認清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的大趨勢,有進有出才是健康的狀態。 破產重整加速 突擊做大收入成監管重點 破產重整也是上市公司解決債務危機的方式之一,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在完成破產重整后,并未恢復持續經營和盈利能力,沒有真正改善上市公司質量,因而被市場稱為“保殼式重整”。 12月22日和12月23日,*ST安控、*ST雪萊、*ST博天和*ST中安4家公司先后發布重整計劃執行完畢的公告。因2021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歸母凈資產為負,4家公司股票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據記者梳理,4家公司從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請到裁定確認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均不超過2個月。4家公司在公告中坦言,公司重整計劃的執行完畢,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本次重整將對公司2022年度的凈資產和凈利潤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公司后續經營和財務指標如果不符合上市規則等相關監管法規要求,公司股票仍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的風險。 此外,還有*ST方科、*ST海核、*ST尤夫等多家公司正在推進重整計劃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除權事項。 為了應對“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扣非前后凈利潤孰低者為負”的退市指標,突擊做大收入也成為上市公司保殼的一種方式。今年三季度,*ST未來實現營業收入9.67億元,占前三季度的比例為96.31%,較第二季度環比增加9.47億元。對此,上交所發出問詢函,要求該公司說明收入確認依據及合理性,是否存在以總額法代替凈額法核算的情形。 實際上,自2021年年報披露后,監管部門就對上市公司單季度收入突飛猛進高度關注,并督促會計師勤勉盡責,就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出具專項核查意見,對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認定進行核查。 鄭志剛認為,目前,上市公司大股東保殼的動力在于殼資源依舊存在價值。 談及如何降低上市公司股東保殼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尹中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需要嚴格規范大股東和上市公司行為,確保其在法治化軌道上運行,并根據實踐及時完善規則,堵住監管漏洞。 中介機構須當好“看門人” 投資者應擦亮眼睛 今年是退市新規實施的第二年,也是退市新規財務類退市指標真正發揮威力的一年,已經有42家公司強制退市,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有39家。 目前,資本市場主要有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上市公司主要通過調節財務類指標進行‘保殼’,其他三類情形中,上市公司施展‘保殼’手段的空間不大。”德恒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財務類指標看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時,考察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凈資產3個財務指標,以及審計意見。”陳波進一步表示,相應地,上市公司常見的“保殼”手段有三類,一是實施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或者雖然有關但屬偶發的交易,甚至虛構無商業實質的交易,以增加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二是通過接受關聯方的無償捐贈、債權人豁免債務、接受政府補助等方式增加凈資產;三是要求中介機構出具違規審計意見等。 除了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外,中介機構也應把好關。“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要在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方面嚴格履行把關責任。如果中介機構把好第一道關,上市公司大股東會更加審慎地采取保殼行為。”鄭志剛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部分*ST公司的貼吧中,仍有投資者傾向于“賭”公司保殼成功。對此,尹中立表示,二級市場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堅持價值投資,遠離風險警示股,不要賭上市公司保殼是否能成功。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深入,“殼公司”“僵尸企業”最終將退出市場。【編輯:彭婧如】
中新網12月22日電據“上交所發布”微信公眾號22日消息,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召開黨委會,認真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會議提到,堅定對外開放不動搖,更好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 會議提出,堅定貫徹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要求,更好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始終抓住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基石這一關鍵,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持續監管、退市機制等制度,強化全流程監管,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強化與國務院國資委及地方政府的溝通協作,構建合力,全面落實證監會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的各項措施。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查處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凈化市場環境,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 此外,會議提出充分發揮上交所地處上海作為對外開放前沿的優勢,全面落實“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要求,繼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安排,加強與全球主要證券市場的合作,吸引境外優質上市公司來上交所發行CDR,不斷探索創新ETF互通機制,不斷完善跨境投融資體系,豐富交易所市場產品體系,進一步提升境外發行人和投資者參與交易所股票及債券市場的便捷性。(中新財經)【編輯:張尼】繼今年9月所購買的信托產品出現逾期后,恒銀科技(603106)再度踩雷信托產品,12月20日晚間,恒銀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1年7月13日購買國民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民信托”)的“國民信托·慧金8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已于12月20日到期。截至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該產品投資收益1298.59萬元,本金約1.7億元及剩余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存在本息無法全額收回的風險。恒銀科技表示,信托逾期兌付的情況,可能會影響公司2022年度財務業績,而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業績已經出現虧損,前三季度虧損約7942萬元。 1.7億元本金存無法收回風險 12月20日晚間,恒銀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出現購買的信托產品逾期兌付的情況。 公告顯示,恒銀科技于2021年7月13日購買國民信托的“國民信托·慧金8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期限18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11%,到期日為2022年12月20日,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該產品投資收益1298.59萬元,本金約1.7億元及剩余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鑒于此次投資款項的收回時間尚存在不確定性,并基于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性質,故存在本息無法全額收回的風險。 據了解,該信托計劃的具體資金投向為向天津致融建筑材料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致融”)發放貸款,用于借款人日常生產經營周轉,該信托產品以天津金易晟輝置業有限公司名下持有的房產為抵押。 恒銀科技表示,國民信托近日已向該信托產品的借款人天津致融發送《付款通知函》,督促借款人及時償還未兌付本金及利息,借款人表示正在積極籌措資金盡快兌付,但天津致融及保證人融創華北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目前資金狀況較為緊張,該信托項目預計將延期兌付。 年內第二次踩雷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年內恒銀科技第二次出現踩雷信托產品的情況,與前次踩雷間隔不到3個月。 今年9月27日,恒銀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1年9月10日購買長安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長安寧-盈祥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到期日為2022年9月9日,截至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該產品投資收益63.67萬元,本金1500萬元及剩余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截至目前,恒銀科技并未披露關于該信托產品的最新進展。 可以看出,恒銀科技兩次踩雷的并非同一產品,與前次踩雷相比,本次到期未兌付的本金要更高。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上市公司在存在盈余資金的情況下,進行理財活動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在投資理財的時候,應提高風險管控的能力,避免出現較大金額的損失,從而影響公司業績。 恒銀科技表示,公司將全面排查,加強對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安全評估、風險控制分析和全過程狀況跟蹤,如發現存在可能影響公司資金安全的風險因素,將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途徑等一切措施督促債務人、擔保人、管理人盡快履行合同義務,盡最大努力維護好公司和全體股東的權益。 針對公司相關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恒銀科技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不過對方電話未有人接聽。 前三季度凈利虧損7942萬元 公告顯示,結合該信托產品贖回情況,對信托產品本金的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測算,預計信托產品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能影響恒銀科技2022年度財務業績。而在2022年前三季度,恒銀科技歸屬凈利潤已經出現虧損。 財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恒銀科技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3.94億元,同比下降14.67%;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7942萬元,同比下降506.47%;對應實現的扣非后凈利潤約為-8639萬元,同比下降772.3%。 針對公司報告期內業績虧損的原因,恒銀科技表示,主要系受疫情影響,銀行招標采購延后,同時上游供應商無法按期交貨,部分訂單被動取消;此外,市場相對前幾年需求減少,同時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銷售毛利率下降。 實際上,恒銀科技業績2021年就已出現下滑趨勢。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為7.15億元,同比下降22.6%;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1902萬元,同比下降41.36%;對應實現的扣非后凈利潤約為-2047萬元,同比下降100.9%。 北京商報記者丁寧【編輯:劉陽禾】
公共作者:M88入口